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新闻中心

浙大管理学院鲁柏祥谈佛学中的管理智慧

时间:2017-03-13 | 点击次数:1700次

佛教虽为宗教,但其中充满着管理的智慧。如佛教中的如来、观世音与弥勒,若我们能深刻理解其本意,对企业管理就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期专栏就请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老师为我们参禅解惑。

“大雄”与“如来”

很多寺院都有大雄宝殿,“大雄”其实是佛主释迦牟尼的中文名字,大雄宝殿相当于“佛主纪念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即“无上、彻底、究竟”,“雄”即战胜自我者,“大雄”即彻底战胜自我者。哲学家柏拉图也曾经说过:“最大的胜利是战胜自我,被自我征服则是最耻辱和最不可救药的。”

成功人士都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老板要战胜自我,直至“无我”,就是要“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考虑问题要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一已私利出发。当你根据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行事,就是“替天行道”,将无所不能。

所谓“如来”,“如”是“去”的意思,因此,对企业家来说,“如来”即“投入产出”。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鲁老师,我如何才能发财?”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如”,就财就一定能“来”。同理,“舍得”与“得失”的意思是:只要“舍”,就能“得”;如果你只想着“得”,结果必然导致“失”。

先要付出,才会有回报。而现实中很多老板决策时往往首先考虑有没有好处,没有好处就不做。真正的企业家一定不是把自己的“得”放在首位的,而是把顾客、员工与社会放在首位的。凡是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拿个生活中的例子也同样说明问题:初恋为什么成少败多,其原因往往是太想得到对方了。

“大雄”、“如来”的意义是要求我们首先做到“战胜自我,先人后己”;企业做得更大时要求“战胜自我,天下为公”,我是属于“天下”的,为“天下”来,为“天下”做企业;而更高的层次是“大彻大悟,天下为公”,胸怀“天下”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不用去战胜自我了;最终实现“大爱无限”。当企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就全心全意把钞票给他们,托付给他们更大的希望,这就是“人民币”。

“观音”与“自我”

其实,企业是接受众人的委托并为众人排忧解难的,企业家应该充当消费者的代言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中佛主尊身背后塑的是观世音菩萨,表明“大雄”与“观音”密不可分,且“观世音”菩萨又谓“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说“战胜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而观察世界首先要观察自己。常人往往看不到自己,常人都是看自己以外的,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常人谁也没有真正看到过自己,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如王阳明所言: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鬼难破。

所谓“观世音”即对宇宙万物的审察——认识世界。“观世音菩萨”即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圣者。而要观世音,必先观自在。“自”即本人,“在”即当下,“观自在”即审察当下的我。要想有成功的人生,首先必须学会反观自己——观自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知道,色盲者眼中的缺色,并非这个世界没有这种颜色。对于色盲者来说,“有”是有着有的有,而不是自己的有;“没有”是没有着自己的没有,而不是真的没有。如果主观上有误,所看到的世界必然有误。所以,我们要避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缤纷的世界。

人初生时没有任何颜色,后来不断地给自己心灵着色,还误以为世界就是他心中的色。世界观是人看待世界的第一块镜片。唯有将自己变成透明的“玻璃心”,才能还世界以本色。所以,建议企业家要致力于“通透”!像观音菩萨手中的水晶瓶那样“通透”。而要做到“通透”,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心的思想与观念,而非始终保留老的传统。其实学习,不是为了简单的掌握,而是为了放弃过去固有的观念束缚。

外部世界只有一个,但各人的世界各不同。但无论如何,真相永远只是“那个”。老板在事实没有了解清楚之前,不要下任何结论,否则得到的不是结论而是妄念。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能脑子里先有一个想法,然后去找个现象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我们说观世音大慈大悲,“慈”即有心对人,“悲”即无心对己。对于企业家来说,“大慈大悲”便是彻底客观,没有主观;看问题时不掺杂任何自己的理念,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有慈性,才能有磁性,才能众望所归。认识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认识世界,才能天下为公。所以我们说企业家要“自知之明,慈悲为怀”。

这里引用董子竹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所有“问题”不在“当下”本身是否存在假相与错误,关键是“当下”中的主体是否真正“心空”——没有面子、架子、框子。若没这“三子”,“当下”就是智慧本身。若出错,那只能是主体判断的错,而不是“当下”的错。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不应也不可能从“当下”着手,而要从主体判断入手。

其实,“智慧”就是客观规律。智慧不等于聪明,因为聪明是自己主观的,而智慧是外界事物规律的真实反映,所以我们说要大智慧,不要小聪明。老子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隋代思想家王通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所以,“观自在+大雄=英雄”。但是,“英雄”通常指个体,我们常说个人英雄主义。仅有大雄与观音的修为,那只能是一种个人的修为,可以成为很好的个体户,但还是成不了大老板。

成大事需要团队,这就需要有人追随。而人们乐意追随友善并且不会让自己吃亏的人。你看弥勒佛坦胸露乳,说明他的心里没有阴暗,尽是坦然;肚大能容,说明他胸怀博大,这是宽容;笑口常开,说明他能与众人皆大欢喜,这是和谐。

“弥勒”一词中“弥”的意思是“遍、满”,“勒”的意思是“收住”,看来弥勒佛是懂得“松”与“紧”的智者,即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拥有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因此,企业家应该学习“大雄”的“战胜自我,天下为公”,学习“观音”的“自知之明,慈悲为怀”,学习“弥勒”的“博大胸怀,皆大欢喜”。

企业家怎么才能达到大境界?

佛学有个说法叫“法门六度”,所谓“六度”就是6个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赠人芝兰,手有余香”,只有懂得“施”,才是真正的人,“施”拆开来就是“方人也”。凡以物质利益施予大众的叫“财施”,包括身外财物和自身头目手足与生命;凡保护大众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法施”。当然,无端、无理地施予食、衣、钱,则为大恶而非大善;若能施予法、思、心,乃为上善。

“持戒”,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饶益有情”戒是最根本的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

“忍辱”即为利益友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企业家应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忍辱”是忍辱负重,持之以恒,而非忍气吞声。

“精进”即不懈息地致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做任何事情,首先一定要做到位,即精确;然后要不断地越做越好,即进步。

“禅定”意即静虑——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想清楚了就要做到坚定不移,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企业家对目标想明白了,就不要随意改变,飘忽不定,更不能表现为浮躁。

“般若”即真正地具有智慧,自觉破除心中的“鬼”(框子、面子、架子),只要专注于“那个”本身,智慧自然而至。

其实,“布施”就是要求我们积德行善、助人为乐;“持戒”就是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完善自我;“忍辱”就是要求我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精进”就是要我们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禅定”就是要我们心无旁骛、孜孜以求;“般若”就是要我们大彻大悟、智周万物。

(内容提供:浙江大学企业培训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zjuce@vip.163.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