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新闻中心

你是否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

时间:2017-06-12 | 点击次数:1159次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的说法。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也许你见过城市凌晨四点的样子,也经常搭乘末班地铁下班回家,可怕的是即使生活让你累成狗,感觉身体被掏空,可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未曾真正改变。

这一切只因你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

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铁上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态度,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被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别人的点赞。

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就会如愿得到想要的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你那么勤奋,也许只是表演“勤奋”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你日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是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不舍昼夜地消逝。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多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而这种“思维懒惰”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认为思维懒惰者与很多美好特质无缘。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事实上,一旦选择了“思维懒惰”,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因此,“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许以下这么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的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

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认知升级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所以勤奋努力的第一任务,不是埋头干活,不断满足自己的七情六欲,而是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认知水平是一个认知良性循环,更高的认知水平有助于你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旦进入良性循环,认知水平将是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算法”。

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一切资源都应该为目标服务。为了达到目标,你需要做什么,然后去做;而不是看看自己有什么,然后设计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改变思维方式,让认知水平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

“拒绝思维懒惰,习惯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勤奋者”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文章转载自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zjuce@vip.163.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