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新闻中心

浙大培训班成为滁州干部重要“精神浴室”的五次追问

时间:2017-12-06 | 点击次数:1296次

11月26日至12月2日,由滁州市委组织部和滁州市发改委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滁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专题培训班顺利举行。以下为学员、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发来的心得感悟。

(作者: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

干部需要培训。除了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接受重要培训外,前些年一般还会被安排到清华、复旦等名校,或者安大、安农等省内院校接受业务培训。这几年悄悄发生了变化,除了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外,几乎都是去浙大接受培训。我身边的一些干部朋友三年内去浙大培训两次以上的大有人在。

“浙大培训”到底感觉如何?我问过一位滁州“受训者”,他说:收获很大,精神得到洗礼,思维得到涤荡,仿佛在西湖作了一次“沐浴更衣”,而后又用西湖水煮龙井茶醍醐灌顶。具体有三个精彩:课程设置精彩(一般都是短短五天,安排当当满满,敢于把最新改革和发展热点和经验拿出来)、教师授课精彩(几乎每一个授课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做法,且管用对路,且都口若悬河)、现场教学活动精彩(舍得把浙江和杭州最亮的点拿出来)。收获也有三点:对思维提升和心理调适有了新启迪、对宏观形势和政策有了新解读、对实际工作和复杂局面有了新视角。我又问了另一位“受训”干部,她说的更澎湃:太有钙质了,不听损失太大;太有启发了,听了真的有用;太有引力了,听后还想再听!头脑稍为清楚的,听得莫不人人如意!

“浙大培训”的品牌是怎么做出来的?应该说,浙大“公司化运营”做得到位,“市场开拓区域化,教学服务专业化,过程管理科学化,品牌建设制度化,队伍建设职业化”,浙大在每一省都设有专职“区域总经理”,负责培训项目的推介,有针对性地开设热点高端培训,比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招商引资、工商管理等。且所聘请授课老师,既有大学最富研究成果的教授,又有省直和市直最权威的政策制定参与者或操盘手,还勇于对每一个授课教师的每一堂课由学员打分,末位淘汰,确保了培训效果。其实,不仅滁州,全国各地的学员(干部、企业家)纷纷涌入浙大。每个月这所大学举办培训班200-250期,年均培训12万人次以上!

为什么“浙大培训”能够独领风骚?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彩理论来于精彩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近年来的改革开放,浙江努力独领风骚,一路领跑。从民营经济到互联网帝国;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从三线三边到全域旅游;从浙商回浙到最多跑一次;从社区文化墙到礼让行人;从城市阳台到共享医院;特别是从“两山理论”诞生到“八八战略”实施……每一项创新都饱含浙江特质,全国各地都在望其项背地追随和复制。比如,当浙江“最多跑一次”风靡了,江苏才提出“不见面审批”;浙江做大了互联网产业进而首创特色小镇,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成型后,全国各地才风起云涌赶来学习!可以说,“浙大培训”神经深植于“浙江创新创造”的机体之中。进一步说,“浙江创新创造”又深植于“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之中。改革开放初,浙江精神是“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新世纪的浙江人提出“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近年来,马云又提出:“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千思万想、千家万户”!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更是为“浙江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

滁州各地各部门对“浙大培训”兴盛作何反应?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应该做到。其一,对被派往浙大培训的干部,应进一步严明培训的纪律,明确学习的任务,提升所要达到的效果。既然花了“重金”,就一定要“物有所值”;既然有幸参加了“浙大培训”,回来后就应该成为先进改革发展理念的拥有者、本地率先改革创新实践的先行者、率先取得某一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突破者!要给他们压担子、下单子,绝不能学和不学一个样,学过之后无作为。建议市委对此做出明确要求。其二,各地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放手使用有创新精神的干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真正支持他们贡献智慧和能力,多出经验,努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滁州创新创造的崭新局面!

滁州所有院校对“浙大培训”现象有何反思?滁州拥有极其丰富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优质资源,从大包干、大扬子、大滁城,到大江北和五个一号工程。特别是新一届市委站位极高,思路和举措开阔而务实。但不客气地说,我们拥有极其丰富智力资源的高校、党校重视和研究还不够,成果也不丰富,更别说广泛用于滁州干部培训和指导滁州改革发展新实践了。说此话,也许会引起一些不满和争议,有人会说出很多举措和做法来反驳我。但是成果是检验的标准,请问成果在哪里?笔者耳闻目睹几件“小事”,或许可引发反思。某院校有人如是说过:别指望到我们这里培训几天就能提高什么,我们只是传达上级有关规定;某院校在某会上发言:我们学校没有什么改革任务,我们只有智力资源,哪个单位如有需要,请联系;我市某单位花数万元经费请某院校帮助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结果得到了几页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只好组织本单位的“秀才们”重新起草。由此不难发现,我们的院校至少在担当“政府智库”问题上对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感认识不足,要求不高。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试想,如果自己都没有高标准,怎么指望他能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培训品牌?本人真希望我市高校资源充分发掘,让老师们深入到农村和企业,扎实地参与滁州建设,提炼滁州经验,解剖滁州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滁州方案,让一部分教师富有接天线接地气的研究成果,再从各级机关乃至乡村、企业里挖掘一些有思想会表达的人员,共同打造出一个在皖东、在全省叫得响、有影响力、有品牌的乡科级干部、村组干部、企业干部培训基地和智库。诚如是,难道受益的只是滁州,院校及其师生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zjuce@vip.163.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