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新闻中心

重点:浙江迎来乡村振兴新飞跃

时间:2018-03-23 | 点击次数:1813次

2月24日,浙江省委召开新春后的第一个全省性重要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吹响了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新号角,描绘了美丽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会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等“五万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新篇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

多年来,浙江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活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2005年,主持制定《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重要文件;2006年,倡议推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重大改革,直接推动浙江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的形成。

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不断推进“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并把“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推动浙江“三农”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实现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升级版的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赢得了先机。

省委书记车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深入农村调研乡村改革发展,多次对“三农”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多次亲自出席农业农村方面的重要会议,多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三农”工作。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启了“两个高水平”建设新征程,把“美丽浙江”作为“六个浙江”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强调继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作出推进万村景区化的重要决策。

2017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宜居宜业宜游,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2018年1月2日,浙江省委召开常委会议,明确提出,浙江“三农”工作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在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列为浙江今后五年发展的任务之一。

2月24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吹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浙江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未来五年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起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以及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抓“三农”工作的责任,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资金优先保障: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意见和考核评估办法,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工程,未来五年,全省农信机构将以深化提升普惠金融为着力点,计划投入5000亿元贷款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推进农村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重塑城乡关系、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把改革强省的导向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破解人、地、钱的难题,真正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把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浙江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100%建制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率99.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96%。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配置农村各类土地资源要素,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

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完善设施农用地利用和管理

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全省范围内流转使用,流转收益用于乡村振兴,释放土地活力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省29400多个村社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了股东。

▲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浙江探索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建成,吸收会员6.3万个。

探索构建以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协会为载体的农业专业性服务体系与以农合联为载体的通用性服务体系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成 500个特色农业服务联合体和200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组织。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探索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鼓励各地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有力支持了农民创新创业。

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开展水稻等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为乡村振兴守住保障底线。

▲开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人才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高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浙江率先启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准打好畜牧业转型升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海上“一打三整治”行动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

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6.3亿元,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产量比面上提高7%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亩均产值比区域外高30%以上。

到2022年,计划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提升新型农业主体10000家以上,现代农业综合产值超万亿元。

▲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

深入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工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到2022年,浙江计划提升新型农业主体10000家以上。

▲强化农业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

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药、化肥提前实现使用量“零增长”,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80%,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4584艘,全面布局建设1500个土壤污染监测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所有县,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发展以品牌为引领的中高端农产品连锁专营体系,扩大浙江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加深融合,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涉农服务业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

2017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155个、特色点2328个,经营户2.05万户,从业人员16.8万人,带动就业45.4万人,接待游客3.38亿人次、增长21.6%,营业总收入353.79亿元、增长20.5%。

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2017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779个。

▲加强农业农村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加强农业关键技术开发,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出台了《关于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集聚

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395.14万人次,农业劳动力75%以上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典型、加大宣传等办法,培育壮大农创客队伍。目前,浙江全省农创客已经有1600余人,其中80后、90后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6%,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打造美丽乡村

浙江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让美丽乡村成为大花园的标志、美丽浙江的底色。

▲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2018年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农户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提升、制度建设、长效管理五大行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规划保留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农户受益率达74%。

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巩固消除劣Ⅴ类水成果。深入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坚持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全省实施整治项目228个,覆盖60%的乡镇。

▲加强村庄特色风貌引导

各地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创建美丽庭院500万户,一批批具有乡土气息、浙江特质、江南韵味的浙派民居重放光彩。目前共创建了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

▲加快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

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有线广播覆盖80%以上的农户;建制村实现客车村村通,公办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以上。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加速。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84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全省各级共投入资金50多亿元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启动六批259个重点村、1282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27个。到2022年,全省将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5000家。

▲放大美丽乡村建设效应

广泛开展田园乡村观光、农耕文明传承、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培育乡村酒店、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养老等新型业态,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转变、传统村落向休闲景区转变。

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产业的直接扶持,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稳步推进光伏小康工程和异地搬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确保低收入农户享受行业扶贫政策。

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推进市地之间紧密山海协作机制,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连续33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054∶1,连续10年保持缩小态势;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年均增长17.6%。

创新乡村治理

浙江通过大抓党建、大抓基层,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过硬

浙江深化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和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选树“千名好支书”“万名好党员”。

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对软弱落后村党组织实行“一村一策”整改转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省共消除薄弱村5053个,一年完成三年任务73%。

▲创新乡村治理组织形式

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探索网格化治理,构建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全科网络”,实行多方协作、一网联动。目前共划分10.9万个网格,配备23.4万名专兼职网格员进村入户,把乡村治理工作重心沉到最前沿。

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鼓励各地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回馈故里。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构建网上网下整体作战新格局。

建设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等“四个平台”,推动更多资源向乡镇倾斜,基层治理向乡镇(街道)统筹共治转变,群众办事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

▲完善“三治融合”体系

先后推广“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小微权力清单等治理制度,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切实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结合拆违治危、平安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等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本村难点工作,各地大力推进传统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重新制定和修订,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点击查看:浙江大学乡村振兴战略干部培训班推荐课程

(更多浙大干部培训信息请登录:浙江大学高端培训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zjuce@vip.163.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