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校友中心-校友风采

郑建岚:秉承求是精神 铸造事业成就

发布日期:2017-03-17 点击次数:2736次

人物名片:

郑建岚,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一级刊物《工程力学》编委。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福建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郑建岚长期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与应用、纤维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郑建岚说:“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竺可桢校长曾对诸位在浙大学习的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和求是校训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有了这两个问题对自己的时时拷问,就不会迷茫。有了‘求是’精神的引导,就能踏踏实实地做事。”

从浙大博士毕业的郑建岚一直在福建高校工作,一直用这两个问题教导自己的学生,一直秉承着“求是”精神。他不仅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而且在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海之路

 1979年,毕业于福建省上杭一中的郑建岚,考入福州大学就读工业民用建筑专业,这是当时煤炭部跟福州大学联办的一个专业。1983年,郑建岚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并留在了福州大学担任辅导员的工作。由于在本科阶段就曾一直担任班干、团支部书记等职务,加之良好的学习成绩,在工作中亦表现优秀的他在1986年被学校推荐为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郑建岚延续了本科阶段的学科学习,学的是结构工程专业。

1989年,硕士毕业的郑建岚留在福州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郑建岚也一直坚持做科研。这主要得益于他硕士阶段跟随导师做科研的经历打下的良好基础。导师郑作樵是浙大毕业的,当时也是郑建岚所学专业的系主任,教学和科研水平都比较高。因此,在跟着导师学习的过程中,郑建岚很早就承担了一些“国家建筑规范”的课题,甚至很多课题的结题汇报老师都派他去做,这给了他非常好的科研锻炼机会,使他很早便有机会介入到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中,因此,郑建岚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还很少有人读博士,但经过大学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郑建岚对科学研究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导师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到浙江大学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在浙大读博士的第二个学期时,郑建岚就已经是福州大学的副教授了。

在读博士期间,郑建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曾在《土木工程学报》和《浙江大学学报》分别发表了2篇论文,当时《土木工程学报》是国内一级学科中最高水平的刊物。毕业时,郑建岚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校内优秀论文。浙大学习的经历给郑建岚带来最大影响的便是浙大的校训和文化。竺可桢校长对浙大学生提的两个问题,引起了郑建岚的深思,他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祛除了内心的迷茫。而在每年学院开学典礼上,郑建岚也会引用这两个问题,他希望他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出去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历练中成就

读博士的这段经历对郑建岚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读博士让他继续了之前的科研之路,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浙大的求是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塑造了他。博士毕业后,郑建岚发现很多现代结构形式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当时没有一本书籍把这方面的内容总结出来。因此,郑建岚就把自己在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写成《现代混凝土结构》一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

出书在当时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出书都要自己出钱,而且费用很高。但是当郑建岚把自己写的东西整理成目录、摘要以及基本内容寄给出版社的时候,出版社表示十分感兴趣,并认为这本书出版后会有很好的销路前景。于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在没有收钱的情况下出版了这本书,还给了郑建岚稿费。至今,这本书还在做高校研究生教材,同时,在工程界也应用广泛。郑建岚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领域认可,因此开始了接踵而至的科研项目的研究。

专心科研的同时,郑建岚在工作上也积极奋进。1999年,郑建岚成为福州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在这之前,他不仅是副教授,还是福州大学土木学院土木系的系主任,结构工程研究所的所长,两年后,郑建岚升为福州大学科研处处长。2000年郑建岚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各方面条件优秀,同年,郑建岚被破格评为教授,当时只有38岁的他,成为福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一年后,郑建岚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郑建岚升任为福州大学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并在同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他也是福州大学享有这一荣誉的个别老师之一。

2005年,福建省成立了一批新的本科高校,需要从老的本科高校里选拔一些教师和行政人员到新的本科高校里去。郑建岚被选拔到三明学院担任院长,并担任这一职务直到2011年为止。在这期间,郑建岚既要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又要负责科研方面的工作。即使在如此大的工作压力下,郑建岚不仅没有放弃科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共获得了三个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主编了国家级的混凝土方面的技术标准,以及两个省级的标准。

2011年之后,郑建岚被调到福建江夏学院担任院长,同时还在福州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即使在如此多方面的工作压力下分身乏术,但郑建岚仍然尽力平衡自己的时间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如今,郑建岚在花大部分时间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也组建了自己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果,2013年郑建岚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称号,由郑建岚担任主任的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批准。

育人之师

十多年的教学经历,郑建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有在普通的社会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有在福州大学做系主任的,也有在质量检测企业做总经理的。多年下来,郑建岚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经验和理念。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郑建岚认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心思考。郑建岚认为作为研究生,除了要做好导师交代的实验和任务之外,还要清楚自己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清楚自己在整个团队中起什么作用。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研究领域内继续做研究,但是他必须学会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在一个大的课题里应该起什么作用。这就要求研究生除了做好导师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之外,还要对整个研究项目有整体的了解。

另外,郑建岚也谈到,现在的研究生,不仅要锻炼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还要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做好实验的同时,将自己所做的实验及取得的成果概括起来,并做出总结。因此,郑建岚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也特别注重对学生写文章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要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时候,郑建岚总是会认真地给他们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而在这样的多次修改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郑建岚也十分强调做人。他这样说道:“培养学生跟培养自己的孩子差不多,要求自己孩子也是这样,做人更加重要。”短短的话语中饱含了郑建岚对学生的关怀。郑建岚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在科研团队中要与同伴携手共进,即使日后出了学校在工作中与同事共事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被他人认可,被社会认可。

在谈到本科生教育时,郑建岚表示很遗憾,由于还担任行政方面的工作,工作十分繁忙,而本科生的课程时间又十分固定,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除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给本科生上过课,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对本科生的教育方面,郑建岚还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郑建岚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还是应该向西方一些好的大学借鉴经验。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郑建岚刚刚结束了福建省高校校长培训团在美国的访问。在访问的45天时间里,他们走访了哈佛、耶鲁等十几所美国的名校,在这一过程中,郑建岚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高校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上课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和内容则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郑建岚认为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与他们的差距所在,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郑建岚提倡在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实行一部分的精英教育。

同时,他也提出了对我国当下高校教育基本情况的看法,“我们国家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大众化和普及化,但一定要保留住一部分精英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口这么多,全部是精英教育,肯定不行,大家都没办法上大学。但是如果全部是大众化教育,那失去的精英教育这块,想要有拔尖的人才就很难。”对于母校浙大,郑建岚认为精英教育也应该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说整个学校都要实行精英教育,而是说要保留精英教育的一部分。但同时郑建岚也表示,这种借鉴在实际操作和实行的过程中还是非常困难的,会遭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悠悠母校情

虽然已经离开浙大这么多年,但母校浙大对郑建岚的成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母校的思念之情也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而校友会正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对母校思念的一种寄托。因此,即使平时的工作已经十分繁忙,郑建岚还是非常积极地参加校友会的活动,并担任福建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组织校友活动。郑建岚说:“参加校友会活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与校友之间的相聚更多的是一种亲切的,同根同源的情感。”

热门关键词:党政培训、企业内训、国企培训、金融银行培训、党性教育、红色培训、企业管理培训、浙江经验学习、标杆企业考察、事业单位培训、教师培训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西溪路525号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教育培训网 | 浙ICP备12010396号-3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0396号-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西溪路525号
网站地图 | 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